中新網遂寧11月1日電 (楊予頔)竹編制品曾是一代人的生活記憶,滲透了百姓的生活。近日,四川省遂寧市一名竹編非遺傳承人趙勤的竹編畫引發了網友的關注。11月1日,記者來到了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石洞鎮,探訪竹編匠人趙勤與數萬根竹絲“共舞”的故事。
走進位于安居區黃娥古鎮的竹編工藝品展廳,竹籃、竹筐、竹雕以及一幅幅竹編畫隨即引入眼簾,就像步入了竹編的世界,這些都是趙勤這么多年來純手工制作的心血。
今年47歲的趙勤與竹編的緣分要從30多年前說起。15歲那年,為了學習一門營生的手藝,趙勤向身邊的長輩們學習了實用竹制品涼席、籮筐的粗制竹編技藝。由于竹制品的銷量只能勉強維持溫飽,上世紀90年代,趙勤就像眾多手藝人一樣,加入了打工的大部隊。
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,對生活品質也有了更高的需求。偶然間,一些精美的竹編工藝品引起了趙勤的注意,“我那個時候才知道,竹編還可以做這樣的東西。我覺得別人能做,我們也能做。因為我本身有編涼席的基礎,所以我就主要是做竹編平面畫。”
趙勤告訴記者,竹編本身不難,但要由“粗”到“細”,極其考驗人的耐心。要想制成一幅精美的竹編畫成品,要從原竹拉絲開始,在經過漂染、編織等數道繁雜的工序。
2007年,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。耗時7個月,趙勤用48余萬根竹絲編織出了原創作品《中華國寶圖》,長3.45米,寬0.32米,精細地編出了56只熊貓,市值上百萬元人民幣。趙勤說,“其實花這么長時間編它不是說要讓它賣到多少錢,人的一生很短暫,好的作品可能只有這么一兩件,這個是我的心血,我會把它好好收藏起來。”
30多年的時光如白駒過隙,由于竹編需要長時間坐在一個小板凳前,編織細細的竹絲。年近50歲的趙勤已經不再親自編織了,而是將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竹編技藝的傳承上,“因為這是一種藝術,其實喜歡的人并不是很多。而且因為太花費精力了,已經沒有很多人愿意來學習,原來的老匠人年齡也大了?!闭f到竹編工藝的發展現狀,趙勤頗感惋惜。但趙勤也表示,自己會盡自己*大的努力去宣傳竹編工藝,提升人們對竹編工藝的關注度,讓這項傳統工藝傳承下去。(完)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